他们进入“严寒考验”模式 今日聚焦-松原站 姜春起 2269007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松原站 > 今日聚焦

“直击——第一现场”大型系列报道之十七

他们进入“严寒考验”模式

2016-11-25 | 来源: 松原日报

  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这些等活儿一族,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,希望其不再走自己的老路。

1.jpg

  他们等活儿的时候,聚在一起聊聊天,或者做个游戏,打发寂寞难耐的时光。记者隋言 摄

  小雪一过,松原开启了一年中最难熬的“严寒考验”模式。然而,也有这样一群人,为了生计,他们不得不面对寒冷,在马路边等活儿。他们被称为马路边的“装卸运输队”。

  一辆小型半截子货车,上面贴上“出租”字样,再打上手机号码,他们三五成群地据守在马路边,依然用最传统的方式揽活儿。靠近我市江南城区飞宇超市附近,以及公铁立交桥附近,一直都是这些“装卸运输队”的聚集地。这种“装卸运输队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?无人知晓,只知道,他们在我市存在已经有多年了。

  昨天,在我市江南城区一街路交会处,看到大约二十多名马路“装卸运输队”成员正在那里等候雇主。他们或三两个人在一起唠嗑,或不惧地面冰凉坐在马路边,或者有几个人聚在一起打会扑克。只要有一个人打算雇车拉东西,这些人就会呼啦一下子围上来,问这问那,一般情况下,雇主都不会空手而回。

  “我们都比较讲究,一个人在与雇主进行交易的时候,其他人不会制造麻烦,谁揽到活儿都不容易。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,今年行情不好,活儿不好找,有时候每天都很忙,有时候在这里等一个星期也不见得能找到一个活儿,因此一个月收入十分有限。如果能接到活儿,一天的收入大概在100到200元之间。”

  在这个揽活的“装卸运输队”中,老汪年纪最大,今年62岁的他被大伙称为“领导”,大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与他商量,他也愿意帮助分忧解难。

  老汪说话幽默实在,就像这个“运输队”成员主心骨一样。

  老汪来自农安县,农村有一公顷耕地,农闲时就出来打工赚钱。

  “这么大岁数了还出来打工?身体能吃得消吗?”

  “我是卖衣裳买酒喝,顾嘴不顾身,能干动就挣点吧,手头也宽绰。”

  “一个人在这里打工吗?”

  “没有。我是蚂蚁照镜子,脸面不小,我老伴也跟来了。她整天跟我唠叨要注意安全,别喝酒开车,我一开始听着不舒服,这么大的人还用你告诉吗?时间长了,就觉得她的话还真好听,像唱歌似的,有一种甜甜的味道。我就想啊,这不就是家庭的温暖吗?我就发誓,一定要多赚点钱,要让她生活幸福,让她晚年活得开心。”众人笑了。

  “看来您对晚年生活有很好的规划呀?”

  “那当然了。我不是开春的萝卜,心里空。我的计划还大着呢,我想再干几年,挣到钱了,领着老伴去全国有名的地方转转,比如黄山了、泰山了。我还想看看钱塘江大潮,那水真有派头,不到时辰不起大潮。我还没坐过飞机呢,有机会一定坐一次,体验一下什么感觉。我就一个孩子,儿子在上海打工,我想让他在那座城市扎根,有条件我也做个上海市民。”老汪越说越兴奋,向同伴要了一支烟抽了起来。

  “你的计划肯定能实现。”

  “借你好话,我今天回去喝二两酒高兴一下。”

  “你们这些人可真不容易。”

  “这是真话。我们确实不容易,有时一大早就过来等活儿,遇到那些不讲究的雇主,还得学会忍让。但我们这些人在一起,都习惯了,彼此都很关心,有钱大家一起挣吧,谁挣到钱都好。”

  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这些等活儿一族,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。

  采访中了解到,这些等活儿一族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够好好读书,将来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,不要再走他们的老路,像他们一样在外面漂泊。有位老哥特意提到我市一所小学校,今年暑期开学的时候专门在校门口打出标语,免费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一事,感动中给予了热烈赞赏。

  松原日报记者 隋言

责任编辑: 姜春起